卫生部门提醒:注意防暑降温 预防中暑
入夏以来我省各地高温天气持续,卫生部门提醒用人单位及市民应注意防暑降温,尤其高温作业人员须警惕出现中暑。
中暑的表现
据专家介绍,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,即热射病、热痉挛和热衰竭。
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,发病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劳动,体内产生的热与外环境通过对流、辐射获得的热,远远大于机体的蒸发和散热能力,引起蓄热增加,体温不断升高,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障碍所致。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,体温可高达40℃以上,开始大量出汗,后出现“无汗”,伴有意识障碍、嗜睡、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。
热痉挛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大量出汗,体内钠、钾过量丢失所致。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,以四肢肌肉和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,小腿腓肠肌痉挛最常见,常呈对称性。患者神志清醒,体温多正常。
热衰竭的发病原因是高温和高湿环境下,人体外周血管扩张,皮肤血流量增加,大量出汗、失水造成循环血流量减少,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晕厥。一般起病迅速,先有头昏、头痛、心悸、出汗、恶性、皮肤湿冷、面色苍白、继而晕厥,体温不高或稍高,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。
易发生中暑的高危职业
环境温度过高、湿度大、风速小、劳动强度过大、劳动时间过长是发生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。因此,从事高温、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、炼铁、炼钢车间,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车间,陶瓷、玻璃、砖瓦工业的炉窑车间,发电厂、煤气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属于干热环境,易发生职业性中暑。高温、高湿的湿热环境下作业如纺织、印染厂、深井煤矿等行业的工人也易出现职业性中暑。
另外,夏天露天作业、野外作业如建筑作业、码头作业等工人也易患职业性中暑。
职业性中暑是法定职业病
职业性中暑是我国法定职业病。诊断职业性中暑主要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(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)及体温升高、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,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。
中暑先兆(观察对象)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,出现头昏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全身疲乏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。
轻症中暑是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,出现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脉搏快速等表现,体温升高至38.5℃以上。
重症中暑则根据相应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热射病、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,也可出现混合型。
中暑的处理原则
中暑先兆:应暂时脱离高温现场,并予以密切观察。
轻症中暑:应迅速脱离高温现场,到通风阴凉处休息,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。
重症中暑:(1)热射病:迅速采取物理降温和(或)药物降温,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,并对症治疗;(2)热痉挛: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,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;(3)热衰竭:使患者平卧,移至阴凉通风处,口服含盐清凉饮料,并对症处理。
中暑患者经及时处理,一般可很快恢复,不必调离原作业。
防暑降温措施和饮食问题
(一)技术措施。企业可采取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,防止工人与热源接触,可采用一些隔热措施,如采用隔热材料、水箱或循环水门以及空气夹层墙等;并加强通风降温措施,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、或在隔热密闭的基础上安装空调设备等。同时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,根据生产特点及具体条件,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,保证高温作业工人夏季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。
(二)医疗预防措施。工人在从事高温作业前要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。发现Ⅱ期及Ⅲ期高血压、活动性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肾炎、未控制的甲亢、糖尿病、大面积皮肤疤痕等工人,属于高温作业禁忌证,不适宜从事高温作业。
(三)饮食保健措施。高温作业工人应按出汗量合理补充水和盐分,最好的办法是供给含盐饮料,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-5升,盐20克左右。在8小时工作日内出汗量少于4升时,每天从食物摄取15-18克盐即可,不一定从饮料中补充盐分。出汗量过多时,需从饮料适当补充盐分,饮料含盐量以0.15-0.2%为宜。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。此外,高温作业时能量消耗增加,膳食中的蛋白质应适当增加,并应补充维生素和钙。
(四)个人防护措施。高温作业工人的工作服应采用耐热、导热系数小、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。防止辐射热,可用白帆布或铝箔制的工作服。此外按不同作业需要可供给工作帽、防护眼镜、面罩、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。特殊高温作业工人,如炉衬热修、清理钢包等工种,为防止强烈热辐射,须佩戴隔热面罩和隔热、阻燃、通风的防热服。
(五)劳动组织措施。进入夏季,企业应根据所在地区气候特点,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,减少高温接触时间。休息区应尽可能远离热源,并有足够的降温设施和饮料。可专门设立具有空调系统的工人休息公寓,保证高温作业人员在夏季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。(转自广东省卫生厅网站)
中暑的表现
据专家介绍,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,即热射病、热痉挛和热衰竭。
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,发病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劳动,体内产生的热与外环境通过对流、辐射获得的热,远远大于机体的蒸发和散热能力,引起蓄热增加,体温不断升高,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障碍所致。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,体温可高达40℃以上,开始大量出汗,后出现“无汗”,伴有意识障碍、嗜睡、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。
热痉挛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大量出汗,体内钠、钾过量丢失所致。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,以四肢肌肉和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,小腿腓肠肌痉挛最常见,常呈对称性。患者神志清醒,体温多正常。
热衰竭的发病原因是高温和高湿环境下,人体外周血管扩张,皮肤血流量增加,大量出汗、失水造成循环血流量减少,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晕厥。一般起病迅速,先有头昏、头痛、心悸、出汗、恶性、皮肤湿冷、面色苍白、继而晕厥,体温不高或稍高,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。
易发生中暑的高危职业
环境温度过高、湿度大、风速小、劳动强度过大、劳动时间过长是发生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。因此,从事高温、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、炼铁、炼钢车间,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车间,陶瓷、玻璃、砖瓦工业的炉窑车间,发电厂、煤气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属于干热环境,易发生职业性中暑。高温、高湿的湿热环境下作业如纺织、印染厂、深井煤矿等行业的工人也易出现职业性中暑。
另外,夏天露天作业、野外作业如建筑作业、码头作业等工人也易患职业性中暑。
职业性中暑是法定职业病
职业性中暑是我国法定职业病。诊断职业性中暑主要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(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)及体温升高、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,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。
中暑先兆(观察对象)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,出现头昏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全身疲乏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。
轻症中暑是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,出现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脉搏快速等表现,体温升高至38.5℃以上。
重症中暑则根据相应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热射病、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,也可出现混合型。
中暑的处理原则
中暑先兆:应暂时脱离高温现场,并予以密切观察。
轻症中暑:应迅速脱离高温现场,到通风阴凉处休息,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。
重症中暑:(1)热射病:迅速采取物理降温和(或)药物降温,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,并对症治疗;(2)热痉挛: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,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;(3)热衰竭:使患者平卧,移至阴凉通风处,口服含盐清凉饮料,并对症处理。
中暑患者经及时处理,一般可很快恢复,不必调离原作业。
防暑降温措施和饮食问题
(一)技术措施。企业可采取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及操作方法,防止工人与热源接触,可采用一些隔热措施,如采用隔热材料、水箱或循环水门以及空气夹层墙等;并加强通风降温措施,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、或在隔热密闭的基础上安装空调设备等。同时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,根据生产特点及具体条件,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,保证高温作业工人夏季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。
(二)医疗预防措施。工人在从事高温作业前要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。发现Ⅱ期及Ⅲ期高血压、活动性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肾炎、未控制的甲亢、糖尿病、大面积皮肤疤痕等工人,属于高温作业禁忌证,不适宜从事高温作业。
(三)饮食保健措施。高温作业工人应按出汗量合理补充水和盐分,最好的办法是供给含盐饮料,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-5升,盐20克左右。在8小时工作日内出汗量少于4升时,每天从食物摄取15-18克盐即可,不一定从饮料中补充盐分。出汗量过多时,需从饮料适当补充盐分,饮料含盐量以0.15-0.2%为宜。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。此外,高温作业时能量消耗增加,膳食中的蛋白质应适当增加,并应补充维生素和钙。
(四)个人防护措施。高温作业工人的工作服应采用耐热、导热系数小、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。防止辐射热,可用白帆布或铝箔制的工作服。此外按不同作业需要可供给工作帽、防护眼镜、面罩、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。特殊高温作业工人,如炉衬热修、清理钢包等工种,为防止强烈热辐射,须佩戴隔热面罩和隔热、阻燃、通风的防热服。
(五)劳动组织措施。进入夏季,企业应根据所在地区气候特点,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,减少高温接触时间。休息区应尽可能远离热源,并有足够的降温设施和饮料。可专门设立具有空调系统的工人休息公寓,保证高温作业人员在夏季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。(转自广东省卫生厅网站)
相关阅读
-
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!
- 上一篇: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[ 07-18 ]
- 下一篇:警示:医疗广告不轻信 择医途径需谨慎[ 09-13 ]